聯合國大會第三委員會11月26日在紐約一致通過“數字時代的隱私權”決議。該決議由巴西和德國聯手提出,強調“非法監控和截取通信以及非法收集個人數據是侵犯隱私權和言論自由的高度入侵行為”,并要求“采取措施制止”。決議雖未直接點名,但驚擾世界的美國“監聽門”背景以及具體指向明確無疑。
無論是決議草案由德國這個北約成員國同新興市場國家巴西一道提出,還是最終獲得一致通過,都足以讓人們感受到美國霸道之舉所激起的眾怒有多強烈,同時也再次展示了在國際社會強大壓力下美國不得不服軟的窘態。
長期以來,美國政府以世界“人權衛士”自居,常常給其他國家貼上“網絡黑客”、“網絡竊賊”的標簽,指責別國威脅美國安全。現在,世界各國堅定地將這些不光彩的標簽還給了美國。
美國利用其無與倫比的技術優勢把事情“做絕了”,監控和截取信息的對象上至國家元首,下至普通民眾,就連盟國也不放過。更“令人叫絕”的是,“黑幕”曝光后,華盛頓破罐子破摔,沒有絲毫真誠悔意。
大數據時代,將全球網絡數據一概通吃,有可能威脅的不僅是個人隱私,還有各國的生計和安危。據報道,美國為搜集情報投巨資在猶他州建成的服務器,容量大得足以儲存全人類未來100年的電子信息。美國如此下血本是有理念支撐的,那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絕對安全觀。
互聯網產生于美國,美國目前在互聯網領域依舊掌握著絕對主導權。然而,互聯網是全球公共產品,信息是重要戰略資源,網絡安全是各國共同訴求,網絡空間的有效治理是全球公共事務。
推動建立公平、民主、透明的互聯網治理模式,這是世界各國的共同愿望。美國逆潮流而動,千方百計維系自己在互聯網空間的霸主地位,將種種特權視為誰都不能碰的“蛋糕”。2012年,有關加強國際電信聯盟在互聯網管理方面作用的提議出臺后,美國眾議院竟像裁決國內事務一樣,公然予以反對。與此同時,美國對各國網絡主權橫加干涉,對各國合理合法的互聯網治理措施橫加指責。
不論是現實世界,還是網絡空間,美國搞雙重標準的霸道做法最終只會損人害己。唯有各國充分尊重彼此的網絡主權,在多邊框架下不斷推動建立公平、民主、透明的互聯網治理模式,嚴格遵循國際法以保護各國公民隱私,以平等互利合作方式謀求共同安全,才能真正有助于建立一個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
當今世界,各國利益交融、相互依存。“你輸我贏、你興我衰”的零和思維必須摒棄,對話合作才是維護安全的根本途徑。聯合國大會第三委員會“數字時代的隱私權”決議體現了這一理念,在有效治理網絡空間方面向前邁出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