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共同出席中歐工商峰會并致辭。 新華社記者龐興雷 攝
今年正值中國與歐盟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十周年,歲末年初也成為了中國外交的“歐洲時段”。中歐第十六次領導人會晤及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成功舉辦,英、法等國政要接踵來訪等一系列互動,正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中歐關系新架構的生動體現:中國與歐盟機構、歐洲次區域以及歐盟成員國關系的同時相向推進,構成了這一時段的主旋律。中歐關系正向著三位一體的立體格局變化和發展。
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十年來取得巨大成就。作為雙邊關系基礎的經貿關系發展迅速,雙邊貿易額從2003年的突破1252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5460億美元,同期相互投資額也增長了近10倍。歐盟28國已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和最大技術來源地。雙方已建立起以年度領導人會晤、高層經貿對話以及高級別人文對話為三大支柱、涵蓋80多個領域、較為成熟的對話與合作機制。但當前的歐盟機構是歐洲一體化演進中的產物,在其逐漸將貿易和投資權能從成員國政府手中收為己有、對外談判能力大增的同時,卻無法左右成員國的產業、財政和其他政策。因此中歐之間的巨大經貿數據相對于歐盟機構來說只具有統計上的意義,對于成員國政府才是實實在在的歲入。但歐盟同時也是一種體現集體行動倍增效應的制度設計,其代表28國的集體談判權能,使得包括中國在內的主要伙伴在與歐盟打交道的過程中,無不遭遇過歐盟機構代表成員國“找麻煩”而成員國卻在其后“撈實惠”的不利局面。加之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競爭力的提升,歐盟機構在處理中歐經貿問題時的敏感度上升、進攻性增強,中歐在經貿領域摩擦增多、涉案金額增大、負面影響加劇,從去年發端并延宕至今的“光伏爭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此單靠與歐盟機構發展關系不足以維護中國自身利益,也無法更有效地增進雙方的共同利益。
而當前國際形勢和歐洲地區形勢發生的變化,正將一個更加多樣性和發展不平衡的歐洲呈現出來。盡管歐盟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發達國家集團,但在這一集團內部也有大國與小國、富國與窮國、發達與落后地區之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對外關系、發展需求和政策優先也有差異,而這種多樣性和差異性是當前的歐盟權能難以完全代表和覆蓋的。當包括部分歐盟成員國在內的中東歐地區普遍需要來自中國的資金、貿易和技術支持,而仍處于困境中的歐盟又無力東顧之時,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相互需求與合作應時而生。近年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貿易、投資領域均實現了高于中國與歐盟平均水平的穩定增長,這一事實證明,中國與歐洲次區域之間的務實合作是因地制宜發展中歐關系的客觀需要,其未來發展還將因這種彼此需要而蓬勃興旺。
同樣,盡管歐盟已經日益具有“超國家”的組織形態和功能,但作為主權國家的各成員國仍是實施內外政策、發展對外關系的主體。歐債危機的發生和延宕給了歐盟成員國深刻教訓:成員國政府、社會和民眾是危機最直接的受害者,借債還錢、發展經濟、振衰起弊也是成員國政府無法“讓渡”給歐盟機構的首要責任。因此鑒于中國的發展給各國經濟帶來的巨大實惠,德、英、法等歐盟主要成員國紛紛升級了與中國的合作機制、加速了雙方在政策領域的協調。中國與歐盟成員國之間的穩定、良好關系仍然并將繼續是中歐關系的重要支點。
中歐關系立體格局的形成,是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上升、中歐之間相互依存深化、雙方關系趨于平等的必然產物。盡管歐盟方面還不完全適應這種日益平等地位帶來的變化,仍不斷有聲音“質疑”中國發展與歐洲次區域和歐盟成員國關系的“動機”,但現實是中國和歐盟國家都不能坐等發展機遇的喪失,坐等歐盟機構在獲得所有政策權能后再來發展中歐關系。在尊重并支持歐洲一體化的前提下,中國也明確表示中歐關系的立體格局從根本上有利于歐洲未來的整體繁榮,各層面合作可以相輔相成、并行不悖。中歐領導人會晤達成的《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與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的成果《布加勒斯特綱要》之間就具有極大的互補性,前者是未來中歐關系實現整體推進的藍圖,而后者則是這一構想的局部、細致描畫,二者相互映證、相互補充。中德政府間磋商以及中英總理年度會晤等機制,同樣與中歐之間的對話合作機制形成強有力的相互促進。中國與成員國之間的良好合作可以作為典范在中歐合作中加以提升和推廣,而中歐之間的共識也能夠在中國與成員國的合作中發揮引領和導向作用。當前中歐雙方都處于發展、改革的關鍵時期,急需從對方發展中獲益,而只有中歐關系的立體發展格局,才能將合作愿望轉化為三輪驅動的強勁動能,實現“上天入地下海”的宏偉發展目標。(作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部主任 崔洪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