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4日在阿塞拜疆巴庫通過決議,正式將中國珠算項目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也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世界非遺的項目。
珠算過時了嗎?在計算機已經相當普及的今天,這似乎是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此次重新回歸大眾視野,珠算能否迎來傳承的春天?
珠算宗師出徽州
走進黃山市屯溪區前園村中一條被命名為“大位路”的小巷,一座古老的徽派民居建筑是珠算宗師程大位故居,程大位的珠算巨著《算法統宗》就是在這兒編纂問世。程大位創造或規范的珠算口訣,標志著我國數學發展步入了一個以珠算為中心的新時期。
我國第一座國辦珠算博物館,就建立在程大位故居對面的程氏祠堂里。這座建筑翹角飛檐,宮燈高懸,楹聯林立,一派古色古香。
在博物館展出的1000多件形狀各異的算盤文物中,大者有八十一檔,長達一米七五,可供九位伙計同時操作。小的如戒指算盤,僅兩厘米,為純銀質,須用繡花針才能撥動,但算盤該具備的運算功能它樣樣具備,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
珠算博物館解說員介紹,1985年,為紀念程大位逝世380周年,黃山市對其故居進行修繕開放,并正式建立程大位紀念館,橫梁上“程大位故居”匾額為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所題。
2008年,“程大位珠算法”與中國珠算協會的“珠算文化”一起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安徽學者:“丟”了的算盤要找回來
算盤,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逐漸在生活中銷聲匿跡。是否有了計算機,珠算就該進博物館了?珠算還要學嗎?
保護珠算已刻不容緩
安徽省文史館研究員方利山說,和其他“非遺”一樣,隨著時代的變遷,珠算的傳承體系和傳播方式賴以存在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不可復原的巨大變化,我們沒有可能再營造出曾經與珠算相應的社會環境。但是,我們可以研究如何把握它的生存機制,怎樣保護它的生存能力等。
安徽程大位珠算博物館館長于剛強說,中國珠算入選世界“非遺”,當然是一種榮譽,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護中國珠算不被社會淘汰,如何能將這種文化傳承下去。
珠心算成傳承新路徑
記者了解到,盡管珠算“日漸式微”是不爭的事實,但一種在珠算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珠心算正走進全國數百所小學的課堂,成為珠算文化傳承最有效途徑之一。
相距黃山程大位珠算博物館300米遠的程大位小學,是全國珠算教學試點學校。自1994 年以來,程大位小學就在進行珠算教學試點,開展“珠算、口算、心算”三算結合的教學嘗試。
走進教室,小小的學童隨著老師珠算術語的變化,在算盤上輕盈撥動,那份認真和喜愛儼然已全部融到這些動作中。省級非遺文化傳承人、國家級珠心算教練汪素秋老師介紹,珠心算是一種智力體操,在這種智力活動中,兒童的眼、耳、手、口多種器官參與活動;這種活動的背后是千百條神經的參與和大腦細胞的積極活動,可以鍛煉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敏捷性等方面的素質。如今,珠心算教育已經在3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