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拿地搞開發,有優惠政策嗎”;
“承擔中國改革‘最后一擊’的爆破手”;
不過是“一種小尺寸開放”,像“一枚難響的潮濕爆竹”;
……
作為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從孕育到初生,“被打量”注定如影相隨。
有兩眼放光的興奮——自貿區概念股反復活躍,“大媽”搶注“殼”公司,“紐倫滬”全球金融格局似乎指日可待;有報以冷眼的失落——總體方案并非“優惠政策大全”,人民幣自由兌換沒有“立等可取”,“唯一成果似乎就是一個混沌的局面”……
上海自貿區這枚爆竹,究竟是潮了,還是響了?本報記者懷揣問號,通過近十天實地調研,傾聽自貿區人坦然應答。
1.“到底是在試驗開放,還是在試驗管制?”
——客觀評判松與緊
自貿區“苗圃”試種的“第一株”,就是負面清單。
這份清單公布即遭吐槽:就是把正面清單反過來點一遍,禁止類別不減反增,“試驗區是在試驗開放呢,還是試驗管制呢?”
本報上海分社與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撰寫的一篇輿情分析報告,統計了媒體、專家的觀點分布,結果超過八成認為清單還需優化。
邁出的貌似一小步,但“非禁即入”的理念創新,則是銳意改革的一大步。如今,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風靡全國。
“對負面清單,很多人去年3月前都沒聽說過。”自貿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戴海波坦言,自貿區將此作為制度創新關鍵內容,就是為與國際規則體系相銜接探路。
上海自貿區的一個“聰明之處”在于開了一個各部門最容易接受的清單,“今后努力做負面清單的減法,不斷減也就不斷開放”。
自貿區成立后,新增企業外資所占比重逐漸提高,從開始2%至3%,上升至今年3月的8.5%。“透過自貿區,我們對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信心十足。”花旗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兼自貿區支行行長張曉萌如是說。
2.“各項政策細則,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冷靜看待快與慢
微信上流傳的“關于上海自貿區的10句抱怨”,集中在嫌慢、嫌煩:“自貿區各項政策細則,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有意思的是,不少受訪企業卻相當寬容。
全球軸承供應巨頭斯凱孚集團的分撥(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潔,正沉浸在保稅與非保稅商品分類監管從“物理圍網”到“數據圍網”轉變的喜悅中,這大大節約了運營成本。她笑對“慢”的抱怨:“任何變革管理,都需要平臺期,不可能直奔結果。”
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財務金融部高級經理楊軍,則初嘗中國首單境外借人民幣的甜頭,通過中行在澳門銀行融資,至少省了100萬元財務費用。他說:“自貿區政策出臺相當密集,一天不學習就跟不上形勢。”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秘書長真虹用“一快二慢”評價有關航運的政策效果,“負面清單方案出臺快,航運企業市場反應慢,政策的后續配套也比較慢。”
外界的“失望”,很大程度源自金融領域。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龔柏華認為,改革要依據國情,實事求是、分步施行。“從金融本身改革看也許不快,但從服務實體經濟而言,自貿區金融創新還是比較快的。”
3.“是改革者的試驗田,還是投機者的樂園?”
——辯證把握熱與冷
“先放一個籃子”,是一些投資者的心態。上海自貿區揭牌至今陡增7700多家企業。“這里是改革者的試驗田,還是投機者的樂園?”擔心不無緣由。
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表示,“作為國家意志的體現,自貿區不是政策洼地,而是制度創新的試驗田。”
試在上海、意在全國。從審批到備案,從“先入區、后報關”到“先照后證”,自貿區著眼于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開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新試驗,激發了企業無限的創業想象空間。
放權、開放,并非放任不管。
3月1日起,企業無需年檢,卻需要按規定期限履行年度報告公示義務。
金融監管者在各種場合強調,自貿區金融創新絕不是金融的“自拉自唱”,絕不能出現系統性、區域性風險。
自貿區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已具雛形。正如上海市委常委、自貿區管委會主任艾寶俊所言,“準入方面不必多管制,維護市場秩序、與國際接軌的監管措施,倒是應該加強。”
4.“自貿區能給國家幾張王牌?跟百姓啥關系?”
——理性預期近與遠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仲裁規則》日前頒布。對這一中國大陸首部自貿區仲裁規則,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屠光紹評價“既是制度創新,又是構建自貿試驗區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而中國貿促會上海分會副會長李志剛則興奮地說:“自貿區給了國內仲裁機構一個機會!”
興奮的背景,是中國作為全球貿易第一大國,可能面臨“二次入世”的挑戰。
國際貿易投資規則體系如今面臨重塑,“上海自貿區能給國家幾張王牌?”自貿區人重任在肩,主動對接國際新規則,以更高水平的開放,倒逼國內改革,釋放改革紅利。
戴海波認為,投資準入只是起步,今后在行政公開透明、公平競爭、權益保護等方面推進改革會更難,但也更有意義。“今年我們將推出38項重點工作,這三項名列其中。”
“自貿區跟咱普通老百姓啥關系?”答案就在身邊。應運而生的跨境通電子商務平臺,上線以來已銷售3萬件境外商品。自貿區首家中外合資旅行社已獲批出境游執照。今后,經由汽車平行進口、老百姓有望以更合理價格買車,可讀洋職校、找洋律師打官司、享受洋腔呼叫中心服務……
5.“會不會高開低走,甚至無疾而終?”
——準確觀察動與靜
目前已有20多個省份明確提出申報自貿區,留給上海的改革“窗口期”越來越短。人們擔心:“會不會高開低走,甚至無疾而終?”
“壓力很大,第一年就要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制度。”簡大年認為,新制度并非一般性管理措施或管理辦法的變通,必須真金白銀,且有一定引領性。
與以往開發區高樓拔地而起的外在變遷不同,自貿區是激發制度創新內生動力的一場革命。即將頒布的上海自貿區條例,則是自貿區發展歷程中的一件大事。改革于法有據,不確定性就減少一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詳解了自貿區制度創新的三個層次:“第一條是‘廢’,凡不能體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不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深化改革精神的,一律廢除,這容易做到;第二條是‘改’,如行政審批制度、海關監管制度、企業登記制度改革,有一定難度;第三條是‘立’,即制度創新,這是核心、是難點,也是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涉及利益格局調整,既要有智慧,也要有勇氣。”
“試驗區允許試錯,但試錯也要有底線思維,不能出現系統性、顛覆性的錯,引起對改革的重大非議。”上海市市長楊雄道出自貿區人的“改革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