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增速換擋期和結構調整陣痛期,合肥致力破解實體經濟融資難、縣域經濟發展“短板”等節點性難題,保持健康較快發展勢頭——
■ 本報記者 張鳴
6月5日,合肥榮獲“綠色中國·杰出綠色生態城市”稱號,作為全國發展最快的省會城市之一,在經濟指標快速增長的同時,環境指標也在穩步提升。“合肥正在打造一條城湖共生、湖靚城美的發展新路。”這是聯合國環境基金會、中國環境保護協會等機構組成的組委會對合肥的評價。憑著勇闖“新路”的勁頭,合肥受到越來越多關注和認可。“新一輪跨越發展,是一場推進科學發展的‘大競賽’,要敢走新路、敢為人先、敢破難題。”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吳存榮說。
在當前復雜的宏觀經濟大勢下,全省各地都必須勇闖新路,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項目建設,“錢”從哪來?
發展之路常遇“攔路虎”,關鍵看有無敢闖敢試的勇氣。要善于運用市場規律、價值規律、發展規律,攻堅克難勇創“先行之作”
距離京東方6代線項目在合肥奠基僅僅五年時間,如今,合肥已經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平板之都”。合肥京東方6代線,已是全球盈利能力第一的6代線。而京東方8.5代線是全球第一條應用ox-ude、Cu等技術兼顧 AMOLED生產的8.5代線,也是中國首條自主建設、使用金屬氧化物技術的TFT-LCD生產線。兩條線路的產線產能和良率爬坡速度,也位居全球第一。京東方帶動合肥液晶配套快速發展,形成了一個近千億元的產業集群。
“沒有合肥超人的膽魄和大膽創新的精神,這個項目做不成。 ”京東方集團董事長王東升感慨地說。 2008年,合肥市果斷決策與京東方同舟共濟,一次性拿出財政資金30億元進行戰略投資,直接撬動145億元社會資金,最終成功解決了175億元的巨大融資難題,財政還賺了近6個億。“合肥積極探索財政資金與市場融資相結合的方式,這一創新是京東方項目落戶合肥的關鍵。”合肥市發改委副主任朱勝利說。
住宅產業化,合肥又一個新興千億元產業正在加速崛起,目前合肥經開區已經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住宅產業化基地。“以市場換技術,這是合肥市先行先試的智慧。 ”遠大住工安徽公司總經理鄒峰認為。合肥以政府主導建設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各類公益性項目為“菜單”,兩年時間迅速吸引了遠大住工、宇輝集團、中間國際等產業鏈龍頭企業落戶。“當前,合肥的建筑產業化設計產能已達到530萬平方米/年,位列全國城市第一。 ”
近年來,全國光伏產業進入 “冰河期”,而在合肥卻迎來春天。一度受國際國內大環境影響,合肥的光伏產業曾陷入低谷。合肥市在此時提出打造“中國光伏應用第一城”,在全國首推 “度電補貼”,此外還另辟蹊徑,把發展光伏產業與農村扶貧相結合,計劃用5年時間支持1000個以上農村貧困戶建設家庭分布式光伏發電站,“這可讓農村貧困單戶平均收入達2530元左右。 ”合肥市農委主任何杰告訴記者。
前不久,讓合肥企業界歡呼雀躍的“利好”消息出臺:合肥在全國率先對產業扶持政策作出重大調整,出臺“1+3+5”政策體系。今年,高達27億元政府資金除采取原有事后獎補外,增加了基金、借轉補、財政金融產品三種投入方式。
“以5億元基金方式投向優勢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例,按照基金運作的通常做法,對接社會資本可以放大5倍,按此測算,能夠吸引20億元的社會資本。”合肥市政府副秘書長鄭家余說,“這一政策可以取得‘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使政策資金的盤子越做越大,對產業發展扶持力度越來越強。 ”
縣域“短板”,如何拉長?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縣域經濟強不強。只有縣域經濟成為主體和多點支撐,崛起進程才能更快
從合肥驅車40分鐘,就能到達肥西縣官亭鎮回民社區。在廣袤的田野上,忽然間“跳”出200多幢白墻灰瓦、高低錯落的別墅民居,而村邊的遠處是整齊排列著的標準化廠房。第一次到這里的你,一定會震驚于這別樣的鄉村。
“我們的生活,如今可不比城里人差!”回民社區居民張書發老人一臉的自豪。以前,張書發老人一家五口圍著幾畝田,錢沒掙多少,還很辛苦。土地流轉后,孩子們在附近的工業園區工作,老兩口則在種植園里上班,全家收入翻了幾倍。張書發老人驕傲地向記者細數他們老兩口的收入,“上班工資1200元,我們老兩口就是2400元。土地流轉每畝田720元,加起來一個月收入接近3000元,這樣一年加起來3萬多元啦! ”
回民社區,只是肥西縣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一個縮影。2013年,肥西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7元。人均工資性收入10337元,同比凈增851元。
“縣域經濟的一路躍升,讓肥西人的腰包鼓了起來。”肥西縣委書記湯傳信說,近年來,肥西縣四上全國百強榜單,2013年該縣工業產值達1006.75億元,成為全省縣(市)級唯一一家規上工業產值突破千億的縣,華南城、TCL、聯想等一批“世字頭”、“國字號”企業項目紛紛落地。
近年來,合肥市支持縣域發展的各類資金總量超過了300億元,大大領先全國同類城市。縣域突破,盤活了合肥城鄉統籌的這盤“棋”,合肥農民收入一年一個臺階,2013年人均純收入首破萬元。“昔日的‘短板’,如今成為了最具活力的經濟板塊。 ”合肥市長張慶軍告訴記者。
2013年,合肥縣域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860億元,占全市的37.5%。現代農業加快發展,養殖業比重超過50%,特色種植業、養殖業呈現規模化、園區化、產業化發展態勢。縣域經濟占全市比重由“十一五”初的19.8%提高到37.5%。
如今,合肥所轄的五縣(市)全部進入全省科學發展一類縣、中部百強縣,其中肥西、肥東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縣域經濟“五艦齊發”,帶動著合肥經濟“航母”破浪前行。
快速發展,如何“低碳”?
走永續發展之路,關鍵在善解“成長的煩惱”。發展與環境不是“單選項”,“綠色”成為發展觀的主流,新型的發展模式才會隨之而起
端午節期間,合肥濱湖濕地森林公園游客如織,三天接待游客3.5萬人次,日均游客多達1.2萬人。原本這是一片以楊樹為主的萬畝林區,經過科學合理的生態修復和合理的打造,短短17個月一躍成為“國字號”森林公園,成為國家林業局積極倡導的城市生態修復的典范。 “發展要有幸福的‘味道’,才能成為百姓幸福指數提升的源頭。”包河區區委書記胡啟生告訴記者。近年來,包河區大力推進生態建設,僅“三圩”建設投入資金2.2個億,以“三圩”為典型的環巢湖生態游,成為合肥旅游人氣最火爆的區域。據統計,去年全年,包河區共接待國內外游客達66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5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17.8%和18.9%。
“這只是合肥市轟轟烈烈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一個縮影,也只是合肥打造 ‘城湖共生’生態之城的一個 ‘片段’。 ”合肥市林業和園林局局長梅國勝告訴記者。近年來,合肥立志成為全國最美省會城市之一,“水文章”“山文章”“綠文章”“氣文章”均寫得大氣磅礴。
僅以“綠文章”為例,森林合肥建設以來,全市造林三年邁了三大步,累計植樹造林超過80萬畝,這相當于“十一五”造林面積的近5倍,提前兩年完成了“十二五”植樹造林目標任務。今年全市森林增長工程造林36.04萬畝。經市級驗收,今年共完成城區綠化1486.95萬平方米,超額完成市政府下達任務。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已達28.58%,人均公園綠地達到12.8平方米,有望摘得“國家森林城市”金字招牌。
環境保護優先還是快速發展當頭?這一時代課題,關乎百姓福祉和城市未來。“綠色”成為合肥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的關鍵詞。
“合肥將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的戰略導向,走出一條城湖共生、轉型升級、富民強市的科學發展之路。 ”吳存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