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補”健身的理由基本上是平日工作忙碌,鍛煉身體成為“奢侈品”,而目前的新媒體時代、屏幕時代似乎更讓人舍不得在平日分身去鍛煉身體。不過專家們早就建言,“突擊”健身起不到應有效果,有時還存在安全隱患。
關鍵仍在于,要意識到工作和鍛煉身體絕對不是死對頭,它們的關系更像是互為支撐的一對筷子,少了誰都不靈。在我國的大中城市里,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老年病的年輕化和過勞死現象頻發,許多“職業病”成為“常見病”。不少職場人戲稱“薪水沒漲,腰圍漲了;職位沒高,血壓高了;業績不突出,腰椎間盤突出”。
根據北京市2012年發布的健康白皮書,北京市18歲至30歲男性的血脂異常率已達到58.5%,30歲至40歲男性接近70%;女性略好于男性,但是18歲至30歲女性血脂異常率也達到27.4%,30歲之后已超過30%。疏于鍛煉被認為是“過勞”和亞健康狀態的罪魁之一。
解決上述問題,顯然不能依靠假日“突擊”。這種“突擊”往往會令身體吃不消,同時有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傷,這種損害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當時就會產生疼痛的運動性損傷,另一種是對心臟等部位造成潛在性的傷害。運動量突然增大導致心肺功能不協調,心臟負荷增大,從而對人體產生不可逆的損害,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猝死。
老人常言,磨刀不誤砍柴工。在時下全民健身的風潮中,中國人不僅要動起來,更要明白如何科學地動起來。鍛煉身體和健康管理是門學問,是個集成的工程,不能“暴飲暴食”。
有人抱怨工作壓力大,但需知“我用青春賭明天”的做法愚蠢,“惡補”健身的做法亦不明智;而只要轉變思路、學會利用時間,零敲碎打也能鍛煉,比如乘公交車上班時早下一站、多走一站地,不乘電梯走樓梯,不開汽車騎自行車等等,方法多種多樣,關鍵還在于是否有心,能否持之以恒,總之別讓健身成為了長假的專利。
新華社記者 王集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