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將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從室外搬到室內,以前省里給什么電影放什么電影,現在百姓點什么電影放什么電影——
■ 本報記者 張理想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日前,記者來到一代黃梅戲大師嚴鳳英的故鄉——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黃梅村,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室正放映黃梅戲電影《六尺巷》。
青山隱翠,綠水流英,南方恰值農閑時節。放下鋤頭的鄉親們都來品味婉轉的黃梅唱腔,將能容納100多人的放映室坐了個滿滿當當。黃梅村電影放映室由禮堂改建而成,100余平方米的房間寬敞整潔,一排排長座椅整齊擺放,幾幅精美的字畫裝飾墻壁,淡藍色的窗簾既能遮光又顯溫馨,加上先進的放映機和音響設備,可不就是個小型電影院嗎?
“以前在廣場上放映,每逢嚴寒酷暑或陰雨季節,要么不能按時放映,要么來看的鄉親寥寥無幾。”羅嶺鎮黨委書記王朝東說。為了將 “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落到實處,去年安慶市財政局撥出專款,先后將29個社區或村禮堂、會議室、黨員活動室改造成室內放映點,保證了群眾每月都能欣賞到一部精彩的影片。
從室外搬到室內,電影放映條件改善了,但畢竟眾口難調,如果電影不適合多數人的胃口,還是叫好不叫座。 “我們通過問卷調查、意見征集等形式,對群眾最想看的電影類型、題材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安排影片題材。”宜秀區宣傳部長朱學云說:“以前省里給什么電影放什么電影,現在百姓點什么電影放什么電影,這就叫‘百姓點菜,政府埋單’! ”
農村留守兒童電影專場、防震減災知識電影專場、紅色電影專場、黃梅戲電影專場、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電影展映……結合重大活動或節假日,針對不同人群,公益電影放映的內容日益多樣,豐富了鄉親們的文化生活。
“選片范圍擴大了,也會增加一定成本,政府給每場電影200元的專項補貼資金就顯得捉襟見肘。”安慶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電影視管理科科長陶越說,2012年安慶市成立了 “振風農村數字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實行統一經營、統一供片,降低放映成本。“利用電影片頭15分鐘時間播放貼片廣告,這些增值業務帶來的收入補貼給放映公司,還能拿出部分資金補貼給放映員。 ”
“‘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是一項利民、惠民、樂民的工程,省里下達了‘一村一月一場’的放映任務,近兩年我們都能超額完成。 ”朱學云說。以宜秀區為例,該區23個行政村全年公益電影放映任務共計276場次,截至8月底,該區放映場次已達283場,超額完成全年任務的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