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大宜城”建設 滿眼繽紛闖眼來
———白澤湖鄉建設發展綜述
東進, 服務大宜城建設
2月22日,安慶市體育中心開工典禮舉行。副省長謝廣祥宣布市體育中心正式開工建設,市長肖超英在開工典禮上講話,省體育局局長馮潮,市領導張金銳、陶方啟、劉大群、章松、方祖中、李勝榮、黃杰、徐成然出席開工典禮。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汪瑩純主持開工典禮。市體育中心項目位于市政務中心,規劃占地近1000畝,項目總投資12億元,建筑面積13.5萬平方米。項目建設內容包括4萬座主體育場、2.5萬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2000座的游泳館和可容納300人同時訓練的體育學校。建成后的安慶市體育中心將作為2014年第十三屆省運動會的主要場地。同時既能承辦國際單項比賽,省級綜合運動會等大型綜合賽事的需要,也能滿足全民健身、體育休閑,室內教學等配套需要,成為集競賽、教學、訓練、健身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體育公園。
能否按時按質按量做好市體育中心征遷工作,直接關系到安慶市未來的建設和發展。任務光榮,責任重大。白澤湖鄉一是統一思想,廣泛動員,營造征遷工作的濃厚氛圍。通過張貼通告、發放宣傳材料、印發公開信和召開各種座談會、動員會,形成強大的輿論態勢,動員全鄉上下積極參與“雙百”城市建設。在全鄉,所有的工作都要為此讓道,所有的人員都必須服從重點工程的統一調度,把重點工程的征遷作為鄉、村兩級干部政績考核、提拔重用和獎懲的重要依據。在工作部署上,把骨干力量擺到征遷工作的主戰場,全鄉上下聯動,集中時間,集中精力,統一行動,形成濃厚的工作氛圍。二是廣泛聽取意見,認真謀劃工作方案,精心組織實施。鄉黨委、政府成立了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指揮部,負責對全鄉重點工程建設的統一指揮,統一調度。每一項重點工程征遷時,都召開相關的黨員會、群眾代表會、村民組長會、村兩委會,個別走訪群眾,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認真吸取其他工程征遷中的經驗和教訓,認真擬定詳細的工作方案。準備工作就緒后,集中時間和人力,快速實施,在最短的時間內突破,避免打持久戰。工作實施中,每天匯總情況,密切關注動態,對新出現的矛盾和問題迅速地研究解決。三是耐心細致地做工作,及時化解矛盾和問題。土地征用和房屋拆遷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又牽扯到每一個征遷戶的情感,故園難離,稍事態擴大。每一項工程征遷開始,都要召開各種會議,層層發動、層層統一思想,逐步疏導群眾的情緒。針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鄉、村工作組從房屋摸底開始,到房屋拆遷協議簽訂,一家一戶宣傳政策,解答疑惑。宣傳重點工程建設給鄉里和百姓帶來的利益,和群眾一起盤算房屋帳、子女上學就業帳、農民轉市民后的社會保障和就業帳、享受現代城市文明帳等,讓群眾既看到近期利益,又能預見長遠利益。四是發揚吃苦耐勞、連續作戰、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從振風大道到寧宜城際鐵路白澤段,從市軍分區到雷達站,廣大鄉村干部服從統一調度和安排,發揚吃苦耐勞、連續作戰、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始終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放棄節假日,戰高溫、斗嚴寒,奮戰在征遷工作第一線。尤其是征遷的關鍵時期,鄉村干部經常夜以繼日、通宵達旦地加班加點。
五年來,我們積極服務服從于“雙百”城市建設,充分發揚“5+2”、“白+黑”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一線調度,元山路、振風大道、市軍分區、市法院、市公安局、順安路、雷達站、寧宜城際鐵路白澤段、市政務新區綜合項目等重點項目征遷強力推進,累計完成征地面積4000余畝,拆遷面積近44.5萬m2。目前,市體育中心及還建點征遷已接近尾聲!
還建,陽光操作暖民心
2011年10月24日,市順安路及化工總廠保障房安置房項目、市政務新區體育中心保障房安置房項目集中舉行開工儀式。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康正和,市委常委、副市長項小龍,市政協副主席殷金福分別出席了開工儀式。當天上午同時開工建設的保障房安置房建設工程是我市今年重點建設項目,概算總投資13億元。其中順安路項目規劃用地面積5.74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0.59萬平方米,化工總廠地塊棚戶區改造項目建筑面積約11萬平方米。政務新區體育中心保障房安置房建設項目總規劃用地面積17.63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1.96萬平方米,開工的一期工程為建筑面積19萬平方米的保障房安置房項目,建設15棟高層,配建有公共租賃住房500套,廉租房200套,概算總投資5.5億元。項目建成后將全部用于市區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和東部新城建設中被征遷群眾的安置。
在制定還建方案時,鄉村(居)先是召開黨員代表和群眾代表會、村(居)兩委和村民組長會,走訪群眾,認真梳理群眾反映的每一個問題,反復討論和廣泛征求意見。再趕赴合肥等地考察學習,并請來市直有關部門和專家給予指導。深入分析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對社會穩定進行風險評估,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在方案制定過程中,始終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平衡各方的原則;堅持制度約束,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因素。
民生,織就幸福保障網
在東擴和承接產業轉移的發展高潮中,白澤湖鄉從農村轉變為城市,原有的農民轉變為城市的居民。這些曾經以土地為生的農民,將怎樣維持生計?就業、養老、醫療如何得到保障?白澤湖鄉負責人說,這才是白澤湖鄉黨委、政府面臨的頭等大事!
白澤湖鄉一是政策支持就業,倡導就業為榮的良好社會風氣。首先,出臺政策措施,對自主擇業的失地農民和吸納失地農民達到一定數量的企業給予獎勵。其次,開展評比活動,對失地農民中的“技術能手”、“就業明星”和“就業先進家庭”給予表彰。再次,利用講座、標語、宣傳欄、文藝匯演等多種形式,對失地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開展就業光榮的宣傳教育活動。二是培訓促進就業,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一方面,結合重點項目、大型企業需求,開展訂單式培訓;另一方面,區,鄉鎮配套資金,出臺政策,鼓勵引導青年農民就讀技工學校。三是社會幫助就業,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相當一部分失地農民因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低、工作技能差,很難在市場中擇業,而隨著鄉村變城區,治安、綠化、保潔、物業管理、社區服務等大量的公益性崗位將涌現,很適合安置被征地農民;鶎诱纱罅﹂_發公益性崗位,歸口勞動社會保障部門統籌管理,優先安置失地農民。四是創業鼓勵自主,以創業帶動就業。進一步完善政策咨詢、創業培訓、專家指導、項目推介、創業孵化、融資服務、開業指導和后續服務八位一體的創業扶持體系;進一步加強創業項目庫建設,開發一批適合失地農民創業的項目;進一步優化創業服務,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這樣,就可以更有力地促進就業。五是園區帶動就業,舞起就業龍頭。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產業、環境等優勢,按照“向上爭國投、向外抓招商、向內搞盤活”的思路,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以招商引資帶動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帶動勞動就業,通過開展招商引資、重大項目攻堅等活動,大招商、招大商,使大批項目落戶,多渠道、多方式地增加就業崗位,實現了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
五年來,持續給力民生,人民生活顯著改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200元。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油菜補貼、退耕還林、計生獎扶、獨生子女保健費、家電下鄉等各項惠民政策全面落實。累計開設農民工和“陽光工程”培訓班11場次,培訓農民4550人次,新增就業人員2023余人;加大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力度,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新農合參合率達99.5%,推進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工作,參保人數達1.8萬人;努力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投保達3.1萬畝;在8個村(居)開展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1350人享受城鎮居民和農民最低生活保障,746人享受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醫療、就業等社會保障領域里的重大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極大地改善了全鄉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被征地農民織就一張巨大的安全保障網。
(顏嘉嘉、王丁寶)